三国杀的技能系统,真的能不能再简单一点?每次看着别人的技能,我的眼睛就开始酸,脑袋也跟着发懵。就说我自己吧,已经好一阵子没打三国杀了,等有天重新坐下来,其他人还没把自己的技能介绍完按天配资开户服务网,牌局就结束了。更惨的是,有时候我还搞不清楚技能的真正含义,结果把忠臣当成了内奸,真的是吓得我好几天都不敢碰牌了。
今天就来聊聊三国杀国战中的“不臣篇”。不过,老实说,这些武将的技能我实在是懒得去看了,毕竟我早就毕业,不再需要写那些分析文章。今天的重点也不在讨论不臣们的技能,而是单纯吐槽一下这些“不臣”们。
那什么是“不臣”呢?
从字面上看,“不臣”就是与忠臣相对的奸臣。但在三国杀的世界里,“不臣”已经被细分为“反贼”和“奸臣”这两种。所以,这次的“不臣篇”中的“不臣”有几种具体的含义:
展开剩余81%1. 历史上不忠的臣子
比如董昭和士燮。他们分别效力于曹操和孙权,是典型的背叛汉献帝的历史人物。董昭那个造型,我一直搞不懂,为什么画得像个道士?明明是个文臣,怎么扯到术士上去了呢?而像严白虎这样,盗贼的代表人物,虽说层次不如其他历史人物,但也算是“不臣”了。董昭和士燮这两位,都是背叛了汉朝的忠臣,属于典型的“不臣”。
2. 野心家
这一类武将包括钟会、孙綝和司马昭,这三位我都理解,毕竟他们的野心大得让人咋舌。但公孙渊的加入,我就有些不解了。他虽然从叔叔那里夺取了权力,但这足以让他和孙綝、司马昭这样的权臣相比吗?他其实并不懂得如何稳固自己的地位,结果得罪了东吴和曹魏,最后自食恶果。
3. 有两个势力背景的武将
这类武将是这次新加入的特色之一。比如夏侯霸,原本效力于魏国,但后来加入蜀国,这样的角色可以算是两种势力的代表。在选将时,他既可以和蜀国的武将搭档,也可以和魏国的武将搭档,只是作为副将时不能单独亮出身份。这样的将领一共有12个,除了夏侯霸外,还有唐咨、张鲁、糜芳、傅士仁、许攸、文钦、孟达等等。你看,三国时期投降到另一个势力的事其实很常见。如果按照这个标准,曹操的五子良将除了乐进,难道不是“不臣”了吗?张辽、张郃早就从刘备那边倒向了曹操,徐晃原来是杨奉的部下,甚至姜维和王平也曾是魏国的将领,后来才归蜀。
顺便提一下这12个“跨势力”的武将中的潘濬,值得详细说一下。
潘濬原来是蜀国的,将来投效东吴,是吴蜀双势力的人物。他年纪轻轻就被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,任期内他铲除了沙羡县的腐败县长,并在担任湘乡县令时,成功治理了湘乡,名声大噪。刘备后来接管荆州,潘濬也就随刘备去了蜀国。关羽对潘濬的态度不好,这也让潘濬并没有和糜芳、傅士仁一样投降,而是选择在东吴占领南郡后,表示身体不适,待在家里。孙权为了拉拢潘濬,亲自上门拜访,最后潘濬投降了东吴。
他最出彩的一件事,就是平定五溪蛮夷。孙权询问潘濬如何应对樊伷的叛乱,潘濬淡定地说,只需要五千人,结果果然凭五千兵马,潘濬就成功地平定了叛乱,声望倍增。
后来潘濬又与吕岱一起,讨伐了五溪蛮夷,数年间他杀伤了数万敌人,使得五溪蛮夷的势力逐渐衰弱。潘濬的军事才能也因此得到了验证,之后他便驻守武昌,继续管理荆州事务。
4. 那些我不知道为什么是“不臣”的人
这些武将我真的搞不懂,为什么会被定义为“不臣”?比如吴景,他是孙策的舅舅,早年跟随孙坚征战四方,孙策登基后,他始终忠心耿耿,难道他也算“不臣”?再比如刘巴,这位曾在曹操麾下效力的荆州名士,虽然他做了一些通货膨胀的事,但你说他是“不臣”我还是有点不理解。刘巴不仅给刘备出谋划策,甚至还协助制定了《蜀科》,奠定了蜀汉法制的基础。
而朱灵和黄祖的情况更加扑朔迷离。朱灵长期效力于曹操,在许多战役中都有他的身影。曹丕上位后,甚至还封他为鄃侯,难道这样的忠臣也能算“不臣”?黄祖更是直接忠心耿耿地效忠刘表,曾多次抵抗孙策和孙权的进攻,直到最后在江夏之战中阵亡,怎么也轮不到他被称为“不臣”。
其实不管怎样,在三国杀的世界里,谁是忠臣谁是奸臣,最终都得由游戏规则来决定。说到底,我最想吐槽的还是那些武将的技能,能不能简单一点?真的,每次学技能都感觉像是上了天文物理课,实在是累啊!
至于“不臣篇”的上下篇,大家有兴趣可以再去看看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元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